欢迎访问向鑫股股票网!

向鑫股股票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股票涨停 >详情

央行等十部门发文(央行政策放松)

发布时间:2024-06-16 10:58:38 股票涨停 477次 作者:向鑫股股票网

11月27日,央行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这份报告释放了以下10大信号:

一、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适度平滑信贷波动

央行等十部门发文(央行政策放松)

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精准有力,更加注重跨周期、逆周期调节,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努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着力加强贷款均衡供给,协调年末年初信贷工作,适度平滑信贷波动,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这几年,贷款虽然逐年同比增长,但“大月过大、小月过小”的波动较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信贷质量的改善和放缓的过程。信贷结构的“增”侧和“减”侧可能不及时同步。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近期三部门联合召开的金融机构座谈会提出“重点加强信贷均衡供给,统筹考虑今年最后两个月信贷供给”以及明年初。”他们希望一月份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3、6月等贷款大月不收取过多费用,前后适度平滑贷款“小月”,增强信贷增长稳定性,提高经济恢复发展稳定性。

2、中长期来看,如果通过财政债券筹集资金再分配使用,对流动性总量的影响相对中性。

10月以来,随着超万亿特别再融资债和超万亿国债发行,市场流动性趋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备受市场关注。

报告称,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债券发行及后续资金拨付将对流动性总量产生相对中性的影响。

报告解释称,实践中,由于债券发行到拨付存在一定时间滞后,认购国债的银行和接受财政拨付的银行往往是不同的。国债集中、大量供应仍需要央行进行流动性安排。一方面,央行通过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渠道主动增加流动性供给,为金融机构认购国债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畅通可能的融资渠道。短期影响;另一方面,国债、地方债广泛作为政策操作的抵押品,财政部积极开展国债做市支持操作,增强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持续增强投资力度吸引力。

前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货币政策操作除了为国债发行提供稳定的流动性环境外,使用大量国债作为抵押品,还配合财政部门定期开展市场化操作。 ——对政府债券进行支持操作。在央行的金融支持下,商业银行成为国债的主要持有者。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专栏提到,商业银行持有国债的比例达到64%,远高于美国和日本不足7%的水平。万德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国债年均增长2.4万亿元。在如此快速的扩张速度下,市场保持稳定,发行利率普遍下降。

央行还介绍,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管理国库,并设有负债方存放政府存款的专门账户。财政收支活动发生时,政府存款账户与金融机构存款账户之间会发生资金往来,影响银行超额准备金余额。通常称为“银行系统流动性”。央行持续加强日常流动性管理,跟踪预测财政收支变化,灵活运用公开市场逆回购等工具进行对冲。在有效配合财政政策实施的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观察市场资金实际供需情况主要看市场基准利率走势。特定时间点少数交易的利率波动并不代表市场整体情况。

3.避免过度解读单月增量等高频数据

央行报告披露,目前存量贷款大致是年度增量的十倍,规模更大,持续有效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个别月份的增长很容易受到基数、季节性模式和季末评估等因素的干扰。从累计增量看,1-9月新增贷款19.7万亿元,同比增加1.6万亿元。今年以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央行表示,衡量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不宜过分关注新增贷款。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信贷增速本身需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改善和转变。另外,信贷结构的“增”方和“减”方在时间上可能不一致。同步有时会导致短期信贷增长出现一些波动。要避免对单月增量等高频数据进行过度解读。

4、盘活存量资金,提高利用效率,需要信贷结构增减。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盘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央行行长潘功胜11月8日在金融街论坛上表示,当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过20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超过300万亿元。过去几年,每年新增贷款约20万亿元。其中,社会融资规模增加超过30万亿元。盘活存量贷款、提高存量贷款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方向对于支持经济增长同样重要。

报告称,盘活存量资金、提高利用效率,需要信贷结构增减。从“增”面看,要持续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优化资本供给结构。从“减”方面看,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同组成部分之间自然会出现替代,相关的信贷需求也会随之变化和调整。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信贷结构有增有减,体现了后续信贷增长的规律和新特点。近年来,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量和占比大幅提升,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贷款增速放缓。两个因素叠加后,信贷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未来,央行将继续重点优化增量贷款方向,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率;同时,考虑到每年增量贷款仅占存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存量贷款和增量贷款在支持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将促进现有贷款的更多盘活并减少对新债务的依赖。结构上,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准备五项重大文章。

五、优化国债持有结构,便利更多企业和居民持有国债

央行透露,从国际比较来看,美国、日本央行虽然购买了国债,但其商业银行持有国债的比例较低。在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支持下,我国商业银行持有国债的比例达到64%,远高于美国和日本不足7%的水平。

央行表示,下一阶段,结合增发国债的需要,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加快债券市场建设,优化国债持有结构推动银行开展国债场外销售和交易,便利更多企业和居民持有国债,多元化国债投资主体,既有效保障了国债顺利发行,也加快了国债发展。直接融资。

此前,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三季度金融数据发布会上表示,将推动银行发展国债场外销售和交易,通过双边报价方式完善场外服务,并提供居民的储蓄既具有安全性、流动性又具有收入。理财产品。此次货币政策报告也再次提到要推动商业银行发展国债柜台业务。通过优化服务、丰富业务品种,吸引更多个人投资者购买国债。从国际比较来看,万德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美国个人投资者持有国债的比例约为9%,而我国仅为2.9%,还有很多的成长空间。

六、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和地方债务风险稳步推进

报告指出,要切实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引导金融机构积极稳妥支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守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平等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对经营正常的房地产企业毫不犹豫地放贷、抽贷、断贷。继续用好“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债融资。支持房地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合理筹集股权融资。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在上周召开的金融机构座谈会上,行一局一会表示积极支持地方政府稳步化解债务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开展平等融资。通过延期、借新还旧、置换等方式进行协商。通过其他方式降低债务成本,为下一阶段稳定有序的债务转型提供明确的路径,这也给市场定了一颗定心丸。

前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我国政府总体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下水平,特别是中央政府债务负担较轻。地方政府债务一般以实物资产为支撑,主要集中在经济规模较大、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风险总体可控。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有限。目前,超过50万亿元的房地产贷款中,70%以上是个人住房贷款。不过,四大国有银行2023年中报显示,个人贷款不良率仅为0.5%左右。房地产市场调整对金融体系的溢出影响是可控的。报告还提到,要用好房地产担保贷款支持计划、再融资专项计划等工具,帮助房地产企业进一步支持房地产企业降低风险。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坚实基础。监管部门近期多次表态提振市场信心。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3年金融街论坛上表示,我国城镇化仍处于发展阶段,刚性改善型住房需求潜力巨大。

图:房地产企业占民营企业债务的大部分。然而,2021年以来,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风险持续发酵。民营房企融资困难,偿债规模远高于发债规模。

七、提高利率政策联动性,坚持自我为本,兼顾内外平衡

报告称,2023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考虑经济金融运行特点,合理协调政策出台时机,实施了一系列利率政策,利率政策的针对性和联动性增强。得到显着增强。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强调利率政策协同,不仅体现在增量贷款利率与存量贷款利率同步下降,还体现在存量贷款利率稳步下降。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两端,也体现在利率和汇率政策上。的平衡。

八、房地产贷款和融资平台贷款趋于下降

央行报告称,我国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2018年之前,新增房地产贷款一度占全部增量贷款的40%。随着中央住房需求层面的深刻变化以及房地产贷款需求的相应下降,这一比例自然会下降。

在融资平台贷款方面,央行表示,中国政府总体债务水平处于国际中较低水平。随着金融部门积极支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实施分类政策化解存量债务、严控增量债务,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将逐步偿还。

九、短期内价格将维持低位,未来将回归正常水平。

报告称,近期我国CPI同比一直在0附近运行,主要是由于去年同期猪肉价格快速上涨。核心CPI同比保持基本稳定,服务CPI较上半年加快,符合经济复苏趋势。基本一致,PPI降幅也趋于收敛。随着各项政策加快落实和发挥作用,内需持续改善,物价上涨动力将进一步积聚。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供需总体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居民通胀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货紧缩或通胀的基础。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CPI经历了多轮负增长,但很快就回到了平均水平。这是由我国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决定的。报告再次强调,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复苏、供需更加平衡、粮食等基础因素影响消退,未来物价上涨动力将进一步积累。

10.美国和欧洲政策利率可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高位

报告认为,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增长前景分化,普遍面临“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等挑战。美国和欧洲劳动力市场依然紧张,通胀压力总体缓解但仍具粘性,政策利率可能长期维持高位。未来一段时期,仍需关注全球贸易增长放缓对经济增长的拖累、能源价格对通胀趋势的干扰以及全球债务高企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费率。

报告认为,在主要发达经济体利率高企的背景下,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暂停加息或开始降息。本外币利差扩大可能导致这些经济体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压力加大。一些国家财政风险上升也可能转化为金融风险。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